2019年12月7日早上10点, X同学给我发来一条微信:“亲爱的Cosmo, 我被斯坦福录啦!超级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在为X同学收获斯坦福大学录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其背后整个再来人本科团队近半年的努力成果而欣慰,其中就包括毕业于哈佛的海外文书导师KB、斯坦福前招生官导师CJ。
作为陪伴X同学一路走来的客户经理,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初识X同学
X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静”。冷静、安静——不同于大多数Super5 candidates,X同学并没有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光鲜履历侃侃而谈,亦没有在我的每个提问上加上很多补充信息或是问题,而是每一句话都精简却又笃定。
斯坦福之路
看过斯坦福官网或者听过再来人讲座的同学都知道,如果理科生申请斯坦福,有英特尔或奥赛大奖即利器在手,半只脚已入校门;然而文科生能参加的高含金量文科类奖项本就极少,因此,从院校匹配的角度来说,文科生的录取率其实更难预估。
那么作为文科生的X同学该如何定位其独特之处呢?又是否一定能与斯坦福匹配呢?
1、匹配度 VS 独特性
X同学的申请,是一次“匹配度”与“独特性”的Hide and seek。
拿着X同学最初的材料反复审阅后,这一难题逐渐有了答案。
乍一看,X同学的第一个标签应该是“志愿者”:由于个人成长的经历和强烈的同理心驱使,作为志愿者的X同学一直保持着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并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这一举动持续了多年。实现了某特殊人群NGO在其所在高中的分部建设及组织了多个大型跨校活动。但深入了解这些活动细节后,我发现志愿者的标签只是X同学申请画像的冰山一角。
在激烈的校内课业竞争的情况下,X同学不但一直保持在校成绩名列前茅,还在校内外的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带领着小伙伴们把多个大大小小的想法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背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在不断坚持自己所想,有着突出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多任务处理能力、和强大毅力的X同学,一个把别人眼中已经很难“做出花儿”的志愿者活动发展成了项目、公司、甚至企业的X同学。
不再只是每周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画画、唱歌的公益活动标配描述,不再只是giving back to a certain community的感人初心,X的故事里藏着一个当代中国学生里极少见的Vision和与之匹配的无限潜力,这样的学生我想斯坦福不会拒绝。
再来说说短板。和很多录取过Super5的学生相比,X的短板似乎很明显。首先,没有任何“加分项”:不是外籍/少数族裔/LGBTQ群体;其次,父母均不是名校校友更不是斯坦福校友,X并没有一个精英的家庭作为其学术和活动资源的支持方;再者,并无大家熟知的名校标配--语言类历史类的小众SAT2/AP。但是反过来想,每年大陆有多少考霸赛霸,SAT/ACT几近满分甚至是满分,AP8门以上,却也未入斯坦福法眼,这样的看似不足不但不构成真的减分项,反倒说明X同学并不是一个考试驱动型的选手,这与斯坦福录取要求的官方说明正好契合:“与藤校不同的是,斯坦福对于Intellectual Vitality(学术活力)这部分的评级是单独的,即对于一个申请者对课堂之外的学习是出于对所学之物本身的热爱。许多学生的Academic板块评级为1但在Intellectual Vitality板块评级很低,就是因为申请者喜爱对分数的竞争而不是对求知本身的追求。”
几轮沟通后,我了解到了一个更real的X同学:为了阅读哲学原著而自学法语、受语言学著作的启发自己研究语言人类学;去过两个人文类夏校,在其中一个夏校由于其突出表现被邀请深度参与该校第二年的招生过程;很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从民族舞到hiphop街舞到舞狮!)。慢慢地,X同学的录取标签,从“好学生”、“外冷内热”,变为“强兴趣驱动”、“对世界充满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斯坦福的匹配度也越来越清晰。
2、看似好的故事 ≠ 最好的你
用最合适的素材,打磨出最出彩的“人设”
在清楚地定位到X同学的学术活力、个人特质与院校匹配度后,剩下的就是文书呈现了。
认识X同学时,她的PS已是Version9。我看着这个风格有些激进的故事,我问X: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最能代表你这个人的故事吗?X同学的回答跟很多同学都一样,“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了,而且我不希望和活动列表重复。”
其实本科申请的文书素材没有好坏之分,任何素材都可以写出漂亮的PS,但是落实到每一个申请者,PS是否能与其他材料(eg.简历、附表文书、推荐信)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整体,从而呈现一个“有瑕疵的完美人设”,往往会因为学生本人“身陷申请”而难以进行客观判断。
当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海外文书导师KB看过X同学的整套文书初稿后,提出用其中一篇小文书的素材作为PS的素材。两周不到,X同学的主文书定稿:一个感情细腻、观察独特,对生活的细节充满思考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而这个所谓的“人设”,与我所认识的X同学,不无相似。我也相信,这也是X同学数封推荐信里的那个形象——不追逐其他人的标签,只因生活本身的神奇而热爱生活。
3、面面俱到,精益求精
申请没有捷径:面面俱到,才是最好的准备
除了个人定位、文书写作,其实X同学的录取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前招生官的预录取审核、活动列表的筛选与排序、额外推荐信的策略处理、Additional Info的处理及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未来职业的填选、是否申请奖学金…我庆幸的是,我与我的团队对X同学申请斯坦福的每部分材料都曾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让我更加感到幸运的是,我再一次在申请的战役中,被X同学这样对生活充满热情、谦逊又勇敢的学生所激励和鼓舞,再一次看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幸运和力量。
我相信,未来,由每一个无限努力的当下组成,X同学的未来,也一定不会辜负她过去努力过的每一个当下。
再次回顾申请历程,高度契合的匹配远胜于假大空的堆砌,PS如此,活动列表如此,申请团队的选择亦是如此。再来人的KEIS方法论从学术活力、个人素质、院校匹配度及呈现有效性四个方面,深度发掘最适合学生的“闪光点”,再加上300+哈耶普斯麻海外文书导师和40+藤校级招生官导师的帮助,力求每一位再来人学员都能用高度契合的“人设”走进心仪的梦校
为什么要出国?
我理想的本科教育是通识的,在这段时间探寻自己的兴趣,并广泛的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我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感受这个世界,为我将来解决世界问题的梦想打下基础。中国在大量科研领域,文学和社会学领域都不处于领先位置,出国学习能够满足对我感兴趣的领域的最前沿知识的学习,而且出国学习和生活使得人真正理解英语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个性,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做自己,研究自己的领域,做自己的贡献,而这,正是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所看重的。
英语能力提升&备考托福
英语阅读与听力需要平时多听多读。一定要将听的内容与兴趣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提升英语去听。读可以是书,从教辅与SAT开始,到各种原版小说,最后到英文科学著作,都是阅读的好选择。提升英语能力在于把它和兴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平时不经意间你就积累的一门地道,实用的语言。
对自己英语能力有阶段性评估,了解自己的弱势部分以及大致位置。首考不必过急,但最好在高一至高二暑假前,以留出充足的时间应对可能的成绩。考前高强度训练是有助于成绩提升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弱项上。比起一个更高的总成绩,各项分数可能更重要考试时良好的心态亦有帮助。
活动与奖项
活动与奖项一定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申请。个人的奖项应当符合自己的兴趣,其关键在于能证明学术能力,毅力或者其他品质,并且来之不易。在奖项上投入多少精力完全取决于兴趣和可行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活动或奖项,可以在休闲的时候投入经历,充分利用时间。
关于SAT:逻辑与思维能力
SAT其实是SAT:reasoning tests, 与subjects tests相对应。SAT考察的更多是逻辑而不是语言。SAT考试模拟的则是大学中学术阅读,计算,写作。学术阅读需要巨大的词汇量,较高的阅读速度,快速的理解能力,还有很重要的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也是SAT重点考察,而且是阻挡中国学生取得高分的一大原因。数学在大学也非常非常常用,在SAT中占比较高,是不少人长期训练过的。语法除了考察现代常用语法难点之外,也会考察基于证据的写作能力(语法项目中分为词汇题,语法题和篇章题,分别对应词汇与搭配,常见语法,与篇章写作能力)而相比之下SAT写作除了衬托阅读写作能力外,更多是分析能力与批判思维。对于读到的信息,大学生需要有能力客观的分析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SAT想要获得高分需要hard work,但不是silly work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心,应当找到自己真正薄弱的地方进行突击,而不是单纯刷题。
学术探索新领域、坚持自己的兴趣
夏校是一种难以取代的经历。对于普高同学我来说参加夏校给我带来的收获不仅是课程的内容,还有体验真正的美国教育。对我而言,兴趣的驱动是内核,不把完成夏校这件事情视作申请的一部分,这会提升完成的效果以及效率。不断挑战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带上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暑假不必一个丘成桐奖差。在康奈尔我选择学习国际关系课程 每天早8:30-午1点上课,下午2点到5点半做题,晚上8点到12点阅读。周末焖在宿舍里写Essay,三周写了30页左右。阅读速度缓慢的我最多的时候要读到凌晨两点。3周时间共去了5次office hour,结业essay取得满分,课堂积极活跃获得教授推荐。
申请季的问自己的问题
整理主文书(11-12年级)时问自己的问题:
主文书的选题: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申请的侧重:众多拥有优异成绩的人中,是什么让我与众不同?
吸引兴趣: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是什么?
真实的自我:我的爱好、休闲方式是什么?
确定选校+附加文书(12年级)时问自己的问题:
院校匹配度: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我会如何运用资源?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我?我能如何带来改变?
个人特质: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探索的是什么?什么吸引我的兴趣?
申请后父母的感悟
对于你申康奈尔这件事,几乎所有“理智”的意见都是反对的,但爸爸妈妈没有,我们甚至很佩服你的勇气。如果年轻的时候都不去追逐梦想,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既然冒着这么大的风险申了,你也做好了被拒的心理准备,那就勇敢地接受结果吧。录了,是惊喜。不录,也很正常。结果是,你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光鲜的表面,爸爸妈妈知道你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欣慰的不只是有一个心仪的学校录取了你,我们更加高兴地看到了你不断成长和进步,看到了你不轻言放弃,日复一日的坚持,看到你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这个比多好的录取结果都更重要!是你的实力潜质吸引到康奈尔,也是你自己坚持选择自己的梦校的结果。申请过程中你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收获,申请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从人生的长时段看,去哪所大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那只是新征程的起点而已。祝愿你在这个新的起点展翅翱翔,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目标!
再来人对我的帮助
我从再来人这边能收获的不仅是申请上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碰撞的快感以及源源不断的灵感。
和导师文书头脑风暴之后,导师阐述了我的思维经历与选材原因,导师也说了他看到的亮点(主要是内容和感悟),也给我提供了篇章结构上的意见。这次谈话之后,我感到找到了方向一般!最终的文书以收尾引用书中名句的方式,配合精炼但又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呈现我的故事。最后,导师又为我在用词上进行了提升,改善了我的语法,使语言近乎完美!
ED学校的附文书十分针对学校具体,导师与我一起对篇章结构进行了调整,让我的表达更加清晰,并且在最后为我的语言进行把关。在申请加州学校的时候,再来人老师帮我把加州文书复合了一下,发现期中一篇有比较大的问题,以及其他几篇的改动以点题。这些建议帮助我在加州申请的最后阶段提升了文书,非常及时!
RD选校过程中,我主要表达了我看重的选校因素,再来人的老师据此进行了推荐。我看中的选校因素主要有,在各个学科上能力均衡,同学有真诚善良,有动力,又幽默活泼,学校在研究的同时重视教育,将大量资源投入在本科教育上,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安全性,食物,以及学校对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依据这些,老师们给我提供了推荐学校以及推荐原因,而我则在更广泛了解后作出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说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但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有些时候,遇到伯乐,或结实一个新朋友,一句话点醒你、启发你,都可能使你豁然开朗,成为人生的一个turning point,再来人的老师们于我则是如此。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文科生活动孵化101
相信很多以后想要学文科的同学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确定就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活动。每一次打开知乎的时候,你去看很多理科大佬的活动列表,都会发现有一堆非常高大上的竞赛、论文,还有各种发表的很厉害的东西,那好像反观文科生就没有这样一套定量或者定性的去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是否优秀或者活动是否好的标准。其实这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既然没有标准,那么任何能够做出新意,并且有一定深度的文科活动,那就都是可以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讲一讲,文科生的活动应该怎么样去选题啊,然后需要在哪些方方式或者维度上面做到创新等等。我也会结合一些案例来具体的讲一讲,现在很多比较流行的活动,应该怎么样去推陈出新。
通过10个活动,你要展现……
第一部分我们就要了解一下,common app的活动列表到底是怎么样填的。只有知道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够大致的去反推我们的活动应该包含怎么样的内容。大家应该都知道,common app一共可以填写10个活动,那么在这个10个活动里面,我们要展现非常重要的几项东西。首先就是一个非常入世的价值观,美国很多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civic engagement,就是说你作为公民需要为这个社会和你周围的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不是只是单纯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心要学习的态度,所以很多civic engagement是通过对于周遭的弱势群体的关心保护或者你身边的社群开始的。Harvard的招生官就喜欢说,每个学生都要start from their own community,这个意思其实是,他希望你能够回馈给这个养育你的社群一些什么东西。第二点,你需要体现的是这些价值观背后的能力考量,而这些能力考量就包括了四个问题,分别是why,how,how long和what。why很好理解,其中包括为什么你会对这个议题特别的感兴趣。那你在阐述理由的时候就会涉及到你的同理心,好奇心和你发现一件事情存在问题和可以改进的空间的这样的能力。第二个,how就是你想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个主要考验的是大家发散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个how long就是说很多活动需要讲究持续性,最好能够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而不只是说你在一个月两个月之内做了一个活动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他。最好的活动其实是你从高中就开始做这个活动,然后再到高三或者高二结尾的时候有一个层次的不断递升。那最后一个是what,这个活动最后达到怎样的效果?你是否动用了身边所有可用的资源,然后切实的为这个社会带来了一些structural change或者一些对人们观念上的改变?这个如何考量,我们之后也会再详细的说到。
一个好的活动长这样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好的活动应该长什么样。再来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三句理论,把好的活动分为了三个考量标准,第一个是个cause,就是一个好的初心,所以你选择的议题最好是能够与你日常生活有关联的,而不是突然就在某件事情上的所见所闻。再有就是最好能够联系你申请的专业,或者你所学的知识,这几个都是一个好的初心的表现方式。第二个标准是good action,就是好的行动。这其中包括了两点,第一是你要有比较持续的参与,就像我刚才说的,最好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第二点就是你需要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职能的提升,比如说你进去一个club的时候,你是只是一个小小的member,但是最后你能做到一个student leader或者甚至是一个新的project starter,这个就是你职能上的提升。最后一个是good impact,就是好的影响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最好都能够有影响。数量的话,我们需要在最后活动列表的时候呈现出一些数字化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多少的读者,你的视频的转发量是多少,或者你raise funds的时候筹集到了多少钱。第二个是质量上的影响。质量上的话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一般一个好的活动啊,如何评判它质量好,首先就是它是否有创新的元素,比如说你是在某个领域里第一个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我这里大概总结了一下大家在想文科活动的时候需要做到的一共4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要从自己的实际方面或者是周遭的环境去想,你到底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因为只有真的感兴趣某件事情,你才会有一个持续的动力去做它,第二部就是去创造各种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你在学校里,社区里,也包括你身边家长的各种资源。一定要去自己主动的想办法,而不是被动的等着一些资源啊来找你。第三步就是展现一个不断钻研的过程。比如说你在活动中突然发现好像做不下去了或者有什么样的难处,那你能不能再往前进一步,而不是只是停留在那个卡住的地方,也许方案A不行,但是我可以试试方案B,或者你去研究一下方案为什么不,以论文的形式或者是以一种思考撰文的形式去把整个思考的过程都写出来。总之一定不要因为有一些困难或者因为一些不顺利而暂停,一定要有一个持续的钻研的过程。最后一个最好能够有一种量化你自己project的影响力project的一个方式,一定要在质量上或者数量上体现出这个活动是非常优质的,这一点是以结果产出为目的的,也是在最后填写ca的活动列表的时候,非常需要大家注意的一个点。乍一听好像确定议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其实也不然。我在这里提供个思路可以帮助大家快速的去大致找到自己所选的projects的议题方向。大家可以从一些细小的人物入手,比如说你去调查一个人物的故事。这样专注小人物故事的形式在近些年很多的公众号里面都有体现,特别是一些啊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公众号。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假设你想讨论的是一些社会问题,专注小人物这样的结构不容易涉及一些政治红线,第二就是它呈现的方式会比较多样,比如说你可以啊从人物出发去,以学术的形式阐释一个背景问题,或者你以多媒体的方式去呈现人物和社会的关系。总之它发散的角度就会比较多样,这样的话啊,做起活动来也比较好操作。
人人都做的活动,如何创新
会有很多同学问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文科生都在做一样的活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创新呢?我下面提到的几个案例或者思路,希望可以帮助大家brainstorm。很多同学会注意到LGBTQ群体,这些年很多的同学都会做到与LGBTQ的平权相关的各种项目。比如说有同学去参加各种城市city pride的志愿者,或者是自己搭建网站,或者是电台等去推广或者是sort of promote their rights for the LGBTQ community,但是这样的活动如果所有人都做就会显得非常重复。我看到过有两个稍微有一些新意的,一个是研究中国同妻问题,或者是东南亚的同妻问题,其实同妻是gay群体背后的可以说是灯下黑的那一个部分,因为如果LGBTQ的权利没有达到完全的伸展的话,那这一部分女性的权利也是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的,那这个是在选题上面的一个创新。那同样的啊,女权的问题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尝试着注重某一个特定领域内的女性歧视而不是in general的去做比如说三波女性解放运动的各种科普。比如说我们可以专注学术界的女性歧视、政治界的女性歧视,最近也可以加上体育界的女性歧视等等。这个就是在一些比较被多很多人选的议题里面创新的方式。第二个就是大家需要考虑到,在填写活动列表的时候,最好能够让所有的活动都非常的连贯,就是说,一个招生官在阅读完你的活动列表之后,能够快速的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然后你自己所呈现出来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文书,活动列表,推荐信,选课等等是不是都是连贯的,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我到底想要去学习一门技能,还是我想去学习一个议题。我们举个比较切实的例子来说,我一开始所有的活动列表都是围绕着传媒、媒体这一个方向去的,那但是后期我会发现我更好的一个方向是political science,因为我所要做的议题用传媒的手段去想表达的政治关心,其实都是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所以我想更好的去了解社会,了解政体的构成等等,那我最后填写的就是political science,而不仅仅是传媒这一个手段,所以大家在确定到底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想想我到底是想要去学习这一个技能,还是更想去学习通过这个技能所要达成真正目的的那个学科,那最后一个是interdisciplinary,就是你可以选择技能和议题的跨学科组合,比如说你用computer science的技能去搭配你对linguistics的热爱,这是最近比较火的一种搭配。
Good Combination
这里我想用自己圈子里的例子跟大家说一说常见的跨学科组应该怎么样做。好像因为有挺多的同学会临时换掉自己的专业,所以我在这里举了两个比较火的专业的例子,一个是商科,一个是计算机科学。商科在今天的人比较大火的一个概念叫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这其中突出了两个特点,一个是sustainable,一个是scalable,就是说它是可自我持续的,并且能够扩大化的社会企业模式啊,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企业。也就是说啊,这个enterprise要最大化社会效益,并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比如说海上青焙坊的例子,在上海一些法国青年成立了青焙坊为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法式烘培的培训,然后希望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然后这些学员经过一年的培训,会进入五星级酒店实习,那这个enterprise在成立的前几年一直都是依赖一些赞助商去捐款,或者是很多志愿者免费的去付出时间精力等等,所以一开始它只是一个社会慈善企业。但现在变成了一个社会企业,是因为它通过提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对公众开放了之后,这个企业就有了营业的收入,然后这些营业的收入可以用来支持一开始用慈善金额来补足的的为贫困青年培训的这些运营成本,那这样的模式就比之前的纯粹依靠捐款要来的更加可持续,并且更能够有效的扩大规模,那生活中大家可以拷贝的例子,比如说啊,有同学可以通过在一些大城市举办博雅教育峰会来赚取他的启动资金,然后用这些金额来开发给一些乡村的孩子的人文课程,那这样的话他就不需要通过募捐的形式来得到第一笔start up的钱。那第2种是通过无息借贷用于传统技法保护,那同样的啊,也是以一些手段赚到了自己的第1桶金,然后用无息借贷的方式去帮助一些传统技法得到延续。这些其实就是一个include everyon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的概念。接下来计算机科学的例子会比较多一些,我见到过的案例有用计算机编程去整理英音的音节,然后实现一些方言的保护。同样的,也有去对比各种口音,然后去探究英语口语英语口音中的歧视问题。最后一个是用计算机的方法开发软件,然后实现在模联开会的无纸化进程,那这几个都是通过一些跟学科非常有关的概念,或者与学科之间关联的技能来达成另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changes。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技能加上社会关心的一个combination。
Copy, Paste, and Innovate (My Case)
那这里我可以最后给大家以我自己的案例来讲述一下,一个好的文科活动,特别是对于同学有想要自己去start a new organization的话,或者是start a new initiative的话,应该怎么样做。我们当时做的是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正面友伴影响。听上去好像特别高大上,但是其实对应海外的一个概念叫peer help,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于现在很多涉罪的未成年人,中国采取的大部分方式是用社工矫正啊、帮扶等等去鼓励成年社工和啊未成年的孩子们对接。好像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最好,于是我们就研究了一些海外的案例,包括美国的一个司法机关出的checklist,包括巴西的几个projects。我们就发现好像我们可以用同伴的力量去产生正面的友伴影响。选这个题目其实对应的在common app上面的那个column叫做social justice,就是跟社会公平有关系的活动,因为我们这个牵扯到了司法系统的一些改革.第二个比较distinctive的地方就是这个应该算是国内第1个设计未成年人矫正项目,并且帮助他们融入同龄人的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应该是the first in the arena。同时因为我和几位同学身边都有accessible resources,我们能够联系到负责就是未成年人的一些检察官等等和其他的法律工作者,所以我们去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比较的有优势。最后对于我个人来言啊,还有一些同时参与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活动都跟我们自己想选的专业比较契合,我是想研究public policy和political science,那这个就其实是直接相关了,而我另外的有同学申请的是法学就是pre-law,那这个同样也是law structure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能够契合专业,并且是从我们身边出发的案例。那么我们做了哪些行动呢?首先我们当时想的是做成一个就是系统化的东西,所以安排了很多次团建活动、户外活动等等。除了对谈和圆桌会议的形式,也有1对1,2对1这样的点对点的帮扶。另外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我们将活动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了生活中的联系。我们和一些涉罪未成年人其实建立了私下的交流。最后,一定要去想把自己的成果量化,那我们想的就是第一个是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站,在网站上面出了一个故事集,其实就是介绍一下我们这个projects干了什么事情,写了几个就是我们跟他们交流之后的感想,主要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对于这一类未成年人的一些隐形的歧视。第二个我们做的是想要把这个东西做成一个体系,想要切实的在整个法律帮助体系上做出一些改变,当时我们是和地区的检察院达成了一个小小的合作,根据美国司法机关出的哪个checklist做了一个中文版的toolkit,其实做的就大致是把所有可选的项目都列了出来,如果以后有类似的呃活动的话,可以按照这些步骤去一步一步策划。最后,我们用的一个平台资源是China Thinks Big,这个其实我也是比较推荐,大家如果自己本身就已经有了project的话,也可以去参加这些社科比赛,因为首先China Thinks Big一个好处就是它会有很多很多设置好的deadline,其实也就是变相在催促你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一些什么事情,其实也可以当做对自己的一定要有行动的一个提示。同时因为China Thinks Big最后也是会评奖的嘛,所以如果你最后能够拿到national grant或者是去国际比赛的话,其实也可以变成你填在honor list里面的一个奖项,也是进一步的在你的influence上面加了一个正向的force吧。
“我有二十个活动,怎么填?”
有些同学可能会在总结了高中三年的所有活动之后,发现自己的活动好像还超出了Common App里面10项可以填写的范围,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的去缩减,或者应该选哪些活动放进去,来突出自己的申请形象呢?那这个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东西。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疑问,就是快到申请季了,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要填写什么样的专业,或者我不知道要给我这个专业配什么样的活动,那如何快速的去确定自己的专业呢,其实这个也是要跟你自己的活动列表合着来看的。首先我建议大家快速的把所有活动列出来之后,做一个大致的合并同类项,就是把所有类似的相似的或者关于同一议题的活动全部都放在一起,然后看你自己到底有哪些活动,就是大类的活动,而不是说我把一个艺术节分成4个节目这样去写。然后第二个还是之前提到过的问题。你是想要去学一门啊课程,还是想去学一门技术?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呃,比如说媒体就是一种技术,filming就是一种技术啊,如果你想要学它的content的话,比如说啊社会学就是一个content,政治学是一个content,所以这些都是大家可以选择的方向。最后是去看一看你可能感兴趣的方向是不是内在相通,那如果内在相通的话,其实填任何一个都无所谓,比如说communication跟journalism中间有一部分小小的重合,然后education和psychology也可能会有重合,比如说political science public policy也是会比较类似的学科,这样都可以帮助大家快速的去筛选自己的专业。在确定好了专业之后,大家就要去根据这个专业来配活动列表,最好是你的专业和你的活动列表能够呈现的比较契合,这个时候大家也要注意几个factors,就是一定要或者最好要包含的东西。对于文科生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你有自己独立创造一个新的project的能力。同时最好能够体现你的leaderships,同时是跟你爱好相关的东西,比如说你想学政治,你就有去专门的研究某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或者探讨一个政治结构之类的,最好有包括你的work in the school,就是你的学校工作,因为一般对于高中生来说,完全的脱离学校去做活动,其实是不太现实或者是not so convincing的一件事。最好是能从学校延伸出去,去更大的空间平台上去做活动。最后混在一起的还有community service,talents,那这些都是属于为你整个形象啊,增添一些光彩的部分。那我自己有一个5 vs 5的理论,就是说比如你要申请政治学,那你最好10个活动里面有5个是非常硬核的跟你的专业相关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招生官看到这一份活动列表能非常快速的就分辨出这个同学以后是要学这个专业的,而且能够确认你确实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不是只是随便填的一个意向专业。虽然说美国大学进去之后都会允许你在college里面随便的换专业啊,但是最好的还是能在这个专业上表现出一些兴趣,这样也会增加你被录取的概率。
Unique Persona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关于人设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用烂了,就是说大家最好在申请中能够去构建出一个比较unique的申请形象。但是怎么样unique呢?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我在这里就大致的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感想。那首先这个persona最好区别于大众人设。我在中国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申请形象叫做关心社会的理科生。这个适用于很多想要在最后一刻转念头去转申文科科目的理科生们。我个人觉得这个人设好像有一点点被用烂了。第二个是和你想申请的学校契合的人设,这样就涉及到了这个学校的vibe是怎么样的啊,比如说Harvard就非常喜欢leaders,然后同样的Wellesley就比较喜欢female leaders啊,Penn自己stress的一个概念叫做community啊,还有比如说Brown比较喜欢录有艺术背景一些的学生。当然这个也可能涉及到一些stereotypes,所以具体学校的vibe或者学校喜欢哪一类的学生啊,是没有定论的,这可能需要大家自己去各类网站或者访校去切身的体验感受一下这个学校氛围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有一个点大家要注意的是,美国大学的录取是非常非常的inclusive的,存在这可能他想要为自己的学校增添非常多的多样性,而录一些很多不一样的学生的情况,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盯死这个学校的某一个氛围,然后去极力强调那个氛围,更重要的一个principle叫做be yourself,就是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就把自己呈现成什么样子,不要为了去往一个与自己不相符的人设上硬靠,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最后再要讲的一个小点是,除了你自己的活动,其他能够强化这个人设的部分。其实也就涉及到的其他几个可控的变量,一个是你自己的文书。还有一个是你的推荐信。你最好要跟自己的老师提前沟通一下你希望他能够在哪些方面着重的表述一下,夸夸你。那我们学校当时counselor是会发一张表格来统计你想申的是什么专业啊,你觉得你跟其他同学区别的地方在哪里,等等等。如果大家学校有的话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的话,大家可以更主动的去跟自己的counselor多聊一聊,说不定他也会给你一些比较有启发的内容。
没有最好的活动,只有最合适的活动
最后我还是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观念就是,并没有最好的活动一说,也没有说哪样的活动就一定是高大上的,怎样的活动就是比较low的或者被做烂的,如果你觉得他是最合适你的活动,那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活动。有一些活动安在这个同学身上,可能是合适的,但按在另一个同学身上就没有那种感觉。所以最合适的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不要为了想让自己尝试变成某个样子去做不喜欢的或者完全没有兴趣的活动,这个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专业方向
我申请的是比较文学和性别研究,然后是以比较文学为主的,因为我的性别研究,研究的其实也是性别相关的文学作品,我确定的我要学文学的时间大概是初三左右,因为我是从初二开始接触一些严肃文学作品之后觉得很感兴趣,然后想以后研究这个方向,但是具体明确我要学比较文学是一直等到高二下。我确定专业的方式其实主要就是两种,第一种就是多和学长学姐还有老师聊天,因为他们可以给到我很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说和我讲一讲,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会有什么样的课,学起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比我自己在网上瞎查就会好很多。第二点就是看书,我在这边给大家推荐几本对我自己影响很大的书,大家可以在申请的过程中也去看一看。第一本是《人类简史》,这个我推荐,不但是想要申请人文,申请stem的同学也可以看一看,因为它除了让你对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有一个很完整了解之外,还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观点,比如说人类是越活越回去了,这个仔细想一想就会觉得还挺有道理的,而且在申请的时候读这本书经常会让我觉得安慰,大家去看一下就会知道是为什么。第二本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比较难读,因为他不但很长,而且基本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最完善的作品,他这辈子主要的思想都集中在这个里面,所以读起来可能会比较艰难,特别是对文学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们,但是真的非常非常好,读他的书还是会对自己的想事情的过程,思维方式,还有看待很多事儿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慕心说过一句话,“俄罗斯文学是人心和同情的文学”,我觉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特别喜欢描写黑暗天才,然后讨论救赎的这么一个作家身上还是挺明显的,我个人是觉得这是俄罗斯文学的巅峰,大家可以去考虑看一看,然后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考虑看看电影吧。然后还有一部是《三体》,这个我不用多说了,在这个同情心泛滥的时代,我觉得这种偶尔吹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小微风还是挺好的,虽然大家没有必要完全的去认同他的观点,但是看一看也很好,而且他会对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影响还是挺大的。最后一本是《存在主义咖啡馆》。我推荐这本书,其实意思并不只是推荐这一本书,而是向大家提议说可以看一看导论,虽然我有一位学哲学的朋友表示不看原点看导论的这个行为比较耍流氓,但是导论的确是在你自己没有建构好一个比较完善的思维体系的时候,可以去看的一个东西,因为就相当于你信任一个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你信任他做出的判断,然后你借由这个判断,去建构自己的思维框架。特别是像哲学、历史,还有文学这种很庞大的科目,我觉得导论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可以就多去看看各种导论,特别是在文史哲之间没有决定到底选哪一门的同学。最后一点建议,对于不太确定自己想要学什么的,或者兴趣比较广泛的同学,可以不用太急着确定专业,但是对于明确自己想要学什么的,或者是甚至从小学或者初中就明确自己想学什么的同学,就可以明确的朝着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做申请的准备了,但是同时也不要把自己太死的限制在一个框架里面,因为人毕竟会变的嘛,说不定你哪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对之前的喜欢或者想要学那些东西不感兴趣了,或者是觉得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那也没有关系。
活动
我在这块列了几个主要的活动,分了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写作,我的写作主要分为我自己的公众号和自由撰稿。这个公众号,其实现在基本上所有人都搞,然后比较难得的就是你要一直不断的更新,我是在初三暑假的时候建立了这个公众号,坚持每周更新,一直更新到现在。申请之后,因为大家也懂得,所以渐渐的有断更一段时间,不过还是比较持久的,反正我看我的同学们是没有比我更持久的。其实这事很简单,比如说这个模联就很像公众号,基本上是个人都能参加,但是关键就是你在这件事里面到底做了什么,这个是在填写活动列表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比如我可以说我在我的公众号里面坚持每周更新书写文学评论,讨论性别议题,以及发表我自己写的小说,这个就是跟我的公众号跟别人的公众号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可以在填写这类活动的时候注意一下。还有一个就是自由撰稿并且发表,这个过程相对于自己搞公众号来说比较艰辛,因为首先你要开始一个漫长的投稿过程,然后你还得在自己评估到底什么样的杂志是有水平的,你可以去投的,到底什么样的杂志是过于有水平,你投可能投不中的。反正慢慢摸索吧,我自己的建议是可以找一些大报纸的那个生活栏,比如说北晚就有一个征集生活小记和读书的那个栏目,这个就很明显比北晚的新闻栏要好上很多,而且填写在活动列表上会比较好看。还有一个就是文学研究方面,我自己是参加了一个比较文学大会,叫ICLA,参加的也不算很难,但是对自己的提升还是很大的。因为它没有年龄限制,但是参加大部分都是博士还有教授,分不同的论坛,然后讨论一些自己的研究。你第一次参与到这种真正属于学者之间的讨论,对自己提升还是非常大的。还有一个就是Pioneer,这个有点类似公众号,是个人基本上都能搞,但是同样看你到底搞什么。我上了一个叫做history of laughter的一个课,然后我的导师带着我是做了一个我自己选题,是对围城里面的laughter的分析,然后把它和加缪有对西西弗斯的那个荒谬的论证作了对比,这个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我将来去搞比较文学吧。我的性别研究是除了研究之外,我还去参去找了一个淡蓝公益,然后拍了一个纪录片。我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但我感觉很多人还是挺想搞性别研究这块,又不知道怎么下手,大家可以参考,就是你可以去找淡蓝公益这样的组织,先跟他们聊,这个聊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你对他们也有偏见,他们对你也有偏见,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种预判吧,然后你跟他们沟通就会感觉到这个预判渐渐被改变和消除一些。我感觉如果要是作为高中生去参与这个活动的话,他们就很容易觉得,比如说你觉得这件事很新鲜,你来看热闹是不是?另外大家不要害怕打交道,我觉得这是我在这方面可以给大家提供的建议,你不要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高中生,人微言轻,所以你就先把自己放低一部分,不去跟他们进行那种深入交流。其实只要你就真诚,然后好好说话,基本上就可以了,夏校方面,我自己是被SHI的夏校录了,但是我没有去,其中原因挺多的,总结起来就是我想暑假自己着重搞一个性别研究,我想研究一下现在的同人文的那个文化。有很多采访需要在夏天做,所以我选择不去这个夏校。反正大家如果要是参加夏校的话,就尽量还是多考虑考虑,这个夏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尽量早开始准备吧,如果中介能够参与到准备夏校这个过程中来,我觉得对于夏校申请还是挺有帮助,因为我当时纯粹自己搞的,然后吃了一些亏,后来觉得应该提前请中介机构的老师帮忙看看,我相信再来人在这个方面可以做得很好。然后我的才艺性活动是跳街舞,这个我是把它拿到主文书里面说了,其实大家如果有类似的经历也可以写。我这个比较特别的是什么呢?就是它不是在校内的舞团,是在校外。我在接触这些舞团的人的过程中,因为他们都是专业或者半专业的舞者,我听到很多有意思故事,就是相当于你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参与这个事情,而是作为一个舞者去参与,你就能看到一些很不一样的事情和角度,比如说,他们其中有一些人是辍学来跳舞,他们的文化文化教育水平并不是那么的高,你就能听到一些通常你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听不到的事情,比如说舞者圈里的潜规则,比如说就是如你是要在二三线小城市学舞蹈,你会经历到怎么样的家人还有朋友们的反对,还有偏见,还有啊有一位舞者是,从台湾来的一个gay,然后他也讲了很多关于他的性别认知的故事,真的非常有意思。大家如果要是有这种类似的经历也可以多多记录,我是有把这些事情记下来,然后发在公众号上的习惯,所以当初我写主文书的时候也翻了很多相关的我之前记录的内容。
标化
首先是托福,我考第一次托福应该是在高一下学期的5月份,我考了114分,然后我就一直没有再考,一直等到高三上的9月份,我又考了一次,考了117,然后就没有再考了。我觉得我备考托福还是很成功的,在这里能够提供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不要反复的去刷分,因为这毕竟不是买彩票或者抽卡,你准备好的程度和你出分的几率,其实关系还挺大的,所以没有必要反复的报名去刷分,不如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然后再去考。减少考试次数,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节省金钱和精力。然后就是SAT和ACT,因为我碰巧两个都考过,所以可以给大家好好说说这两种考试,我考SAT是第一次是在高二的10月份,就是curve刚开始变严的那一次,考得不太好。第2次是在次年的3月份,考了1510。之后就去考了act,然后是在7月份的美国出了分,然后就没有再考。我感觉这两种考试模式不是特别一样,大家可以都试一试。SAT是有阅读数学和语法,ACT是多一个科学,主要的区分是在阅读和科学上。SAT考的比ACT要细致,而且有些问题会更难,但是相对它的时间会比较充裕。ACT基本上就相当于SAT的每一篇文章,去掉最后最难的一两道题的那样的难度,但是它对速度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容易做不完题,我经常见到剩下有两个passage没有做的同学。科学也是类似的,我感觉科学比起考察真正的科学知识,更像是考察你对理科文章的理解阅读。首先他考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如果你上好了物理或者化学这些课,基本上都会有所涉及。其次就是即使你不知道,你也可以从文章中获得,但是同样的,它题量也非常大,而且速度要求很高,就是如果要是你速度不行的话,就尽量还是避免。最后我感觉ACT比起SAT来说,curve比较稳定,然后也不容易出现太大的浮动,这个是我觉得它的一个好的地方。最后关于一些具体的考试的方针和策略,一个就是我考SAT的时候,感到考场对于出分影响还是很大的,并不是说在有些考场就更容易作弊,因为无论在哪儿你也不能作弊,但是因为考场不同,它整个的气氛,还有氛围它是不一样的,对考生的心态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比如说我第一次考SAT是在澳门,澳门是属于那种气氛非常严肃而且非常紧张的,而且考官也非常严。比如说休息的时候,你要是在教室里面就拿起水杯喝水,你就会被大声的呵斥以及检查。我觉得对于特别是第一次考SAT的同学心态还是会有所影响,会阻止你发挥出你的完美水平。还有就是ACT,我建议大家还是纸考,因为据说机考会平均比纸考要低上三两分的样子。
申请形象
我自己的申请形象是跟专业关系很大,因为我的专业两个方向是比较文学和性别研究,所以我申请的形象就是一个writer,还有一个有点类似social justice warrior。这两个组合在一起其实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基本上就是你先做活动,最后你把你的活动总结出来,把它提炼成一个能够让招生官一下就get到的一个形象,然后你扣这个来写你的文书什么的就可以了。不要先定形象,然后去围绕这个形象做活动,会搞出来一个很蠢的东西,我很难形容,但是大家基本上可以自己自行领悟一下。我差不多在高二上的时候就是给自己申请画一些蓝图,后来发现这根本什么也不是。我在看大家谈申请形象的时候。经常提到一句话就是“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这个经常会给大家造成一些误解,觉得自己一定要搞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人搞出来的东西,而且常常因此感到非常焦虑,因为大家基本上不会搞一些非常神奇的人设。好多人都觉得,那我不能跟以前有的这些人重复,那我是不是要去研究什么神学之类的,或者比如说我去搞一个什么考古之类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独特性其实是说你80%和别人重合,20%和别人不一样,只要有这20%就可以了,而正是因为这样,你前面那80%是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的,你没有必要自己非要重新发明一个轮子don't reinvent the wheel。大家不要觉得一定要搞出一个特别标新立异的那种东西,其实没有必要。让自己有一点点独特的地方,你就可以在申请者里面stand out就可以了。
选校:结婚 or 谈恋爱?
因为我最近刚从录取我的两所Ivy里面做了决定,所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决定的思路,因为毕竟它还是新鲜热乎的。.我是从Dartmouth和Penn之间倾向于Penn。我觉得学文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要够大,这样他才能提供足够多的选择,以及足够的深度,因为其实很少有学校在文科方面有所专长的,并不像理科。比如说有一些学校它是文科比较一般,但是它有一些理科学科会显著的好,比如说计算机或者是生物科学,但是你很难找到一所学校,其他方面都so so,但是它的比较文学就特别特别的好,如果你去查看一些专业排行,你就会发现像史地政文这几方面排名最靠前的几所学校都是那种大的,总体排名也靠前的学校,所以我觉得在对于文科,学校还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一个比较个人的原因,Dartmouth的Greek life比较heavy,就80%的学生都说Greek life在他们学业之余的生活里面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个人觉得我并不适应那样的环境,所以我决定选择Penn。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达特茅斯是一个非常非常冷并且很小的地方,总共本科生才4000来人,如果要是在漫漫长夜冬天大家还不在一起玩一玩就真的会非常的难受。所以基本上这两点就是我选择宾大的原因吧,我本人的选校原则,我其实不太认可那些所谓一见钟情或者是一见倾心,然后就突然把一所学校认可为梦校这样的做法,因为我觉得选校本质上其实更像是谈婚论嫁,而不是去谈恋爱。谈恋爱,可能会非常倾重于那种就是第一眼见面的那种所谓的无来由的好感,但是你要意识到这种好感是很容易消失的,而你要和这个大学在一起度过四年,即使你修的比较快也至少三年吧,所以万一这种好感消失了呢?比好感更靠得住的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门当户对,比如说这个学校它的硬件软件,师资力量,学术资源,然后还有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是最靠得住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选校的时候不要太过依赖于一见钟情这样的感觉,比如说你去访校,你在学校草坪上走走,看到夕阳射在那个大图书馆上面,你就觉得,啊太棒了,我将来就要在这里上大学,我觉得还是要三思。至于访校,我自己的建议是,如果要是没有,比如说没有去美国考标化,或者是参加夏校的计划,没有必要专程去访一趟校,因为首先就是你访校,除非你预约到了admissions office的Dean,然后你跟他坐在办公室里面一对一的谈一谈,不然找一个大学本科生,带你在校园里面走一圈,他其实对你对于这个学校的了解帮助并不是很大,因为他给你讲的那些知识,基本上就是你在官网上面第一页的学校的总体状况就可以看到的那些东西。如果要是真的有帮助的话,那也应该是你和招生官聊。而你去大学,真正到走廊或者是教室里面去看一看学生们在干什么在聊什么,都是比较难在自己去访校或者是跟团去访校的时候看到的一些内容。第二点就是在写why school的时候,访校能给你提供的素材并不是很多,你顶多可以写写我知道哥大里面有一个狮子的雕塑,但是这个其实你在网上virtual tour照样可以看到。比这个更重要的就是你要通过访问这个学校的校友论坛或者是学术资源网站,或者是看它的一些免费课,从而对它的比如说学术特质和精神有一些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自身去谈一谈。关于加州和CA系的区别,我觉得首先就是加州系感觉就是经典的那种大的学术很强的学校,然后他可能相对于普通学校要更看重分数。文书的标准也不太一样,这个待会再说文书的时候,我会仔细和大家说一说。
文书
我文书写得非常坎坷,首先如果你是一个学文学的学生或者是学文科的学生,你千万不要觉得文书对于你来讲很好写,因为你脑子里面想的相关的事情多,特别像我这种刚开始搞写作的,我当时觉得这个文书算个屁啊,我马上就可以把它搞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因为你平常就搞这些,所以你在写文书的时候总想搞一些花样,然后你就总觉得如果你写一个那种比较普通的文书,心里就不踏实,感觉难受,总想搞一些花样,所以学文科的同学的文书其实比学理科的同学的文书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更难写,或者说难写的方式不一样,总之就是不要小看文书。我建议大家从高二和高三之间的暑假,比如说五六月份就开始思考和准备,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的主文书是在早申的时候搞了一个剧本,然后就被拒了,后来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事是多么的不靠谱。虽然我收敛了一些搞花样的想法,但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的主文书怎么也得不止20来稿,而且每一稿都跟之前那稿完全不一样,当时我再来人的文书顾问都要疯了,他说你最好尽快确定一版,虽然他很文雅的表达了这一点,但是我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好的主文书和好文章或者是好文学作品,它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大家不要把评判好文学作品的标准搬到好主文书上面,这个是我真正痛定思痛后的深刻感悟,如果我现在穿越回早申阶段,我肯定不会那样去写我的主文书,因为好的主文书是要迅速、明确且清晰的展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虽然说主文书可能看起来是感性的,但其实是非常说理性的,这跟文学作品完全不一样,大家不要把这两个搞混,比如说你在文学作品里面有一些优美的句子,但是在主文书里面尽量不要使用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果你要优美,你就要确保每一句优美都跟你自己有关系,比如说我曾经有一位朋友,他给我看了他的文书,写的特别好(他也是文学方向的)。他就写到他去了意大利看落日,去了巴黎看卢浮宫,然后看到小餐馆的那个老店主,然后丹麦的捕鱼人,写的特别特别特别美,写的跟散文似的,但是这些都跟他自己没有关系啊。那你去这么多地方旅游,只能证明你家境还不错,付得起学费,然后呢就没了。所以我觉得主文书你可以写的不artistic,但你一定要写的personal。
还有就是补充文书和主文书的关系,主文书是对于你自己一种感性的呈现,然后补充文书是你对自己的理性的一种呈现。感性的呈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告诉招生官说我不是一个AI,我是一个人,你看我有这些感触,我有这些感情,然后我有这些weakness,放心吧,你们是录取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什么别的东西。补充文书,就是告诉招生官说我有足够的充分的思考。你看我是因为这些选择你们学校,我是因为这些选择学这个专业,然后我是一个有逻辑的,思辨能力很强的这样一个形象。
我着重分享一下why school,因为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都会要求这篇文书。像康奈尔直接要求的一个和主文书一样长的why school,其他学校近几年也越来越注重why school。Why school其实就类似那种你跟别人写的情书,你需要说明自己有的条件,和我为什么喜欢你 -- 因为我这个条件跟你非常合适,我们就是天造地设。也就是说首先你要理性和论证,然后再进行一些感情感情蓬勃的爆发,比如说啊,我朝思暮想,我一直想去,要把感情和理性结合好。同时why school尽量不要空泛,一定要扣着学校来谈,比如说你最好不要在每个学校里面都写上I love your close knit community,因为这个学校也知道,如果你把这个学校的名字,还有你提到的社团和宿舍粘贴成另外学校的社团宿舍的名字,那也照样能用,对吧?招生官会对这个产生一些不太好的感觉,因此你尽量要足够针对每个学校,比如说你可以谈一谈,学校的体育精神,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球队,或者是每个学校自己自己独特的精神。你需要多逛一逛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站、官网、论坛啊之类的,你会渐渐发现不同的学校他们会侧重不同的方面,比如宾大基本上就是强调实用理想主义,他们会非常关注就是你的理想会如何践行在生活的当中,然后你是否足够勤劳肯干,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像文理学院他会更注重why school,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一下。
加州系的文书和common app的文书完全不一样。因为加州的申请人数实在是太多,所以有传言说招生官是用电风扇看文书,虽然并不是真的,但是离事实也不远。对于加州系统的文书,你就别整那些什么hook,什么一波三折什么的,尽量迅速并且清晰地明确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就可以了。大家通常会发现。一些人他们加州系统申请的不好,common app申得好,有些人ca申得好,加州系申得不好。也就说明可能不同人擅长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吧。还有加州系统那个活动列表,虽然上限是500字,但没有必要全部填满,因为招生官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逐字逐句读完。
一些感触和诚恳的建议
因为申请刚结束,所以给大家一些诚恳的建议和我自己申请下来的一些感触,第一点就是尽量不要浪漫主义化申请,这个很重要。像我之前说的那样,申请比起谈恋爱更像是中世纪相亲,你要先符合一定的条件,然后人家才会收你的画像,愿意去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同样的你要先递交你的标化GPA那些门面上的东西,符合了最低标准,他们才会去进一步的去考虑你,愿意看一看你的文书。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抱侥幸心理的一个纯玄学的事情,因为在那么一点不确定的几率之外,还是有很多东西,比如说标化、GPA,是有迹可循的。另外即使退到最后一步讲,你的申请结果,但是你的GPA和各项指标都非常优秀,那么即使你在回顾的时候,你也不会非常后悔或是感到非常难过。第二点就是心理调整。这一点特别是在申请的最后冲刺阶段非常重要。大家不要觉得挺过这一阵就好了,因为写文书还有填写活动列表,都是需要你去不断的去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所以如果你感觉压力特别大,快要崩溃了,你思考、输出、写作的这个过程都不会特别顺利。第三点就是寄送和表格填写,说实话我在自己申请之前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事实就是的确会在这些过程中出现很多岔子,是我在申请之前没有预料到。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尽量准备好富裕的时间,这样你才能够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麻烦,比如说材料突然寄丢了,或者是推荐信的老师突然没有办法给你签字,盖章了。最后就是如果可以,尽量不要让家长帮忙,因为在你填common app,规划自己的时间,去寄送这些过程中,其实对自己的规划能力、安排能力和时间掌控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最后和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是我在申请之前绝对不会看的,因为我觉得它是那种很cheap的鸡汤,而且其中有很多内容是涉及炼金术的。但是说实话它在申请中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心理安慰,它告诉我的一件事情就是,无论你去哪里,你都会有一个最终需要完成的,你一直想做的事情,只是会在路径上有所改变,而终点是并不会改变的。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大家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也可以阅读,然后自我排遣一下。
关于为什么选择再来人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点我在再来人做申请的体验。首先再来人是一个非常靠谱的机构,这一点是大家在最初挑选中介的时候往往都忽视的,因为觉得中介靠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比较稀缺而且非常关键的品质,特别是对于我来说。因为我时间卡的比较紧,所以我特别需要一个能够帮我在这方面做规划,并且监督我执行的一个中介,再来人这方面我觉得做的非常好,包括我和文书导师见面的时间,我应该在什么时候递交什么材料,应该在申请之前做哪些最后检查,再来人都给我做了很好的指导。比如说像我写完文书之后,我去找文书顾问,文书顾问就能够比较及时的给出回复,而不会在ddl的前一天告诉我说这里写的不行。第二点就是再来人非常专业。这个有几方面的体现,第一方面就是专人专职,比如说专门有一个老师负责我和其他顾问的沟通,做那个中间的交流者,然后有一位老师负责我的文书,然后比如说我要是参加了Wesleyan的面试的话,就会给我安排Wesleyan的前面试官对我进行1对1的指导,这些对我来讲都非常有帮助,而且在这个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在逐渐的提升。第三点就是我觉得我和再来人理念非常合拍。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比较有想法,而且想法比较多的人。然后再来人在这方面是比较支持我的,比如说我有一些在文书方面的点子,再来人就让我去做,并且给予我支持。如果我有一些地方会比较疏忽,因为我比较粗心大意,再来人也会帮我double check,所以总体来讲我在再来人这边体验还是非常好的。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出国的想法
我是在大三下学期才正式决定出国的。
大学前三年的时候,我一直处在出国还是保研的纠结中,因为从那几年开始,理论物理(尤其是高能物理)的申请难度变大了不少,大陆本科被top校录取的人数特别少,而我的硬件条件也不如别人,所以很害怕“全聚德”。
然而差不多大三的寒假的时候,我听了几场再来人留学的分享讲座,又和几个在国外读物理PhD的学长学姐聊了一下,了解到国外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会更加全面,同时在科研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厉害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权衡之下,我还是决定去美国读PhD。
留学申请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我起步得又很晚,所以一开始还是比较手忙脚乱;后来本校的几位学长都给我推荐了再来人的项目。事实证明,再来人对于有很强个人规划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申请前的准备工作:硬性背景
一般来说,申请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硬性背景和软性背景的提升。前者包括了GPA、托福/雅思和GRE,后者则是科研经历、推荐信和论文等。
在大三之前,我是花了特别多的精力在每一门课上,尽可能把自己的GPA拉高;但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我意识到成绩基本稳定了,这时候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课程上,肯定收效甚微,所以我整个学习重心都放在科研上了。当然,由于浙大的算法比较特殊,所以大家的出国成绩普遍都很高。
相比之下,我的英语考试经历就非常坎坷了。从18年10月到19年10月,我一共考了五次托福,三次GRE General,才拿到了托福100+(口语23)和GRE 320+的成绩。在这个过程,我的再来人CD一直都非常支持我,不断的鼓励我、督促我学英语。
对于自然科学专业,除了GRE General,还要考GRE Subject。Subject考试每年大陆只有一次机会,很不幸的是,我也只考了920(86%),成为了申请季很大的一块短板。
因为理论物理的博士招生更像是在招合作者,所以申请过程中科研和推荐信要远远比标化成绩更重要。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尽早把英语考掉考高,至少一个好的英语成绩可以缓解申请季的不少焦虑。
申请前的准备工作:软性背景
相比标准化考试,我的科研经历算是比较有优势,而且我喜欢做课题远甚于上课考试。
我的第一段经历是大二期间参加了CUPT物理学术比赛,这是一个辩论式的实验比赛。CUPT本身的题目一般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比前沿物理研究没那么热门也没那么复杂,但它训练的是低年级本科生从开题到设计实验,从分析数据到做一个完整报告的能力。
从大三开始,我参与了两个粒子物理理论方向的课题,都是跟本校老师做的。因为刚入门,第一个课题是边学边做,主要帮学长跑跑代码和检查结果,第二个课题就做的比较多,完成了主要的理论计算和作图,这两段经历最后都有推荐信和论文。在这期间,我还抽空做了个计算物理大作业,参与了一个等离子体计算的课题,完成了大部分程序的编写。
因为出国准备的比较晚,套瓷的时候对老师的方向和课题又比较挑剔,所以我大三的时候没有找到海外暑研的机会,也一度很担心零海外经历会在申请中被刷下去。但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更重要的事情是在科研中有始有终,用心把手上的每一个题目都做完整,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这对将来的学术生涯规划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选校
其实理论物理的选校是比较单一的,即要么是Physics要么是Pure Math。而相比之下,实验和计算物理的选择就会比较多,除了Physics还有Applied Physics,Applied Math,EE,ECE等。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需要去了解自己想做的领域都有哪些大佬和学校,然后仔细去看看每个group都在做些什么,老板的名气怎么样以及学生的去向如何。这其实是一件挺费时的事情,但可以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了解。当然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话,就只需要选那些方向比较多,物理系整体实力比较强的学校就可以了。
具体的选校就是大家常说的三个层次了,第一个层次是冲刺,第二层次是目标学校,最后一个是保底。对物理而言,冲刺校就是美国的六大和欧洲的ETH、剑桥牛津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做实验的话,其实可以同时申请一个学校的多个院系,因为这些院系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多的,在不转系的情况下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当然,由于海外学校非常多,有时候我们难免会漏掉不少好学校。在我申请之前,我的再来人CD帮我审核了一遍选校列表,并给我推荐了几个我漏掉的学校,同时也给了我一份申请季时间规划方案。有趣的是,这几个学校里正好有我这个方向很强的组,所以对我完善选校列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关于申请文书
美国申请的文书主要有Statement of Purpose和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两类,前者主要侧重学术性,后者是关于个人成长和性格品质的。有些学校会要求两种,比如Berkeley,UCLA等;有些则只需要前者(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些学校PhD项目写的是Personal Statement,它指的也是偏重学术性的),如Harvard,UCSD等。
欧洲的申请文书主要是Motivation Letter或者Research Proposal,大体上也跟美国的学术性文书差不多。差别比较大的是ETH的ESOP奖学金要求提供一份硕士论文的Proposal,简单说明自己硕士期间打算完成的课题及具体实施方法(非常像我们本科毕业设计的开题)。
在文书这方面,我觉得再来人提供的帮助非常非常大。一开始我写的陈述就是一篇CV的拓展版流水账,没有很明确地突出我的热情和闪光点。非常幸运也非常巧的是,我的学术导师恰好也是粒子物理方向的,所以他既帮我重新梳理了整个行文的思路,还纠正了我一些科研细节描述中的错误。最终经过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的认真辅导之后,我的文书脱胎换骨。而这份文书也在我申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总结和建议
回顾我的整个申请经历,我觉得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本校科研导师的指导、再来人团队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如果没有本校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可能也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更无法赶在申请季结束前挂出来两篇paper;我也非常感谢再来人CD和学术、文笔两位导师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事无巨细地提醒和帮助,这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专注完成英语考试和参与的课题项目。
如果说要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个好导师,无论是本校科研、海外实习还是留学机构,好的导师将会使得申请过程事半功倍。最后也祝愿所有努力的同学们都能收获满意的offer!
... 继续阅读>>我的申请经验
在经历了申请季之后,我自己也形成了对PhD申请的一些理解与感悟,下面我按照我认为的重要性大小对影响到申请的因素进行讨论与分析。
1.强推和connection
在当今国外名校的PhD申请中,来自领域内大牛的强推或是与目标导师的connetion已逐渐变成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六大”(针对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一般指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顶级名校而言。我觉得我在申请季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得到了来自哈佛暑研教授的强推,并且我在提交PhD申请之前都套词了目标导师,有的导师甚至给我发了informal的面试。所以对于志在申请国外名校PhD的同学们,如果能联系到大牛教授做暑研是再好不过的。当然,如果你拿到了这样一个暑研机会,努力表现才可以获得强推,这就要看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了。此外,申请季的套瓷也非常重要,提前通过导师关系、会议或是发邮件联系上申请的目标导师往往会让我们脱颖而出。
2.科研经历与论文发表
当然,获得大牛强推和与目标导师的connection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而对于所有同学,自己最能把控的就是个人的科研经历与论文发表。我建议志在申请国外名校PhD的同学在大二伊始就可以考虑加入本校的实验室了,加实验室不要太过于纠结也不要太过于随便。首先是要明确自己大致感兴趣的方向,然后主动联系该方向的老师询问是否有加实验室的机会,进入实验室之后跟着师兄师姐进行一些基础的科研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再自己感受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做下去,不适合的话及时与导师联系(导师们也都很理解,我们毕竟是本科生,发掘与探索个人兴趣与长处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室后,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拿我个人经历举例,从加入实验室之后,我就开始调整个人的课程表以及时间安排,确保每周去实验室至少三个下午 +
晚上。这样,我很快就熟悉了实验室的仪器使用以及我们课题的基本内容,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学习相关背景知识。我觉得这个过程中,自己肯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加入实验室之后的三个月就前往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次通宵实验。并且在加入实验室之后,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题,认真对待并努力付出,不能仅将自己当成自由的本科生来看待。同时,在本科科研阶段,我们还需要保持着在组会上的积极性,和其他研究生一样认真准备报告,并参与各种问题的提问与讨论,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在自己思考无果之后与师兄师姐及导师沟通。对于大家找实验室,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尽量加入本科生较少的实验室,这样导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在你身上,你也会得到更大的重视。
3.GPA
除去科研相关的因素,对我们申请最重要的就是GPA了。我个人是比较反对GPA无用论的,因为事实证明申请结果和大家的GPA成明显的正相关。GPA同样也是招生委员会及意向导师最直观的判断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对于GPA的提高,我的个人经验是大一要将个人八九成的重心放在GPA上,毕竟大一其他事情比较少且总学分比较高,提高GPA意味着更小的损失(大二大三若仍然拘泥于GPA会大大浪费科研时间)和更大的收益(大一总学分最高)。而在大二大三加入实验室之后,要学会把重心逐渐转移到科研上,但同时要重视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期末周之前再全心全意投入到复习上来。这样的一个平衡,我觉得收益是最大的。
4.英语成绩
对于理工科的申请,英语成绩一般就是过线即可。我的托福成绩很普通,但并没有影响到我的申请(可能和我申请项目偏向Engineering有关)。所以我能给出的结论就是Engineering相关的PhD项目基本与托福成绩无关(过线即可,说100分考100分真就可以了)。而至于GRE,我是没背单词,只做了十几天的题去扬州一次考出来的,可能是托福的运气太差,好运都被GRE吸走了。但是GRE对申请的影响就更小了,我申请的MIT
EECS以及Harvard SEAS甚至都不需要GRE成绩。
再来人留学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在我的前申请季、申请季和后申请季,再来人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再来人给我分配的班主任非常负责,频繁的沟通与提醒使我能对申请时间线有更明确的把握。而再来人给我分配的学术导师(同为科大毕业的伯克利学长)在我的选校、文书、套瓷方面都给予了我宝贵的经验,使我能在申请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再来人给我分配的文笔导师在我的文书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使我更能清晰地向申请学校展示自身的特点,为申请季的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自始至终,再来人就像挚友一样陪在我身边,我受益颇丰也充满感激!
... 继续阅读>> 我很早就做出了出国的决定,但是申请的过程还是比预想的要艰难许多。从第一次走进托福考场,到提交完最后一所学校的申请材料,再到最终集齐所有申请结果,各种缘由的焦虑几乎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尤其是当我收到一连串包括保底校在内的拒信时,迷茫与不安到达了顶峰。但也正是在与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的共处中,我逐渐学会平视自己,逐渐学会认识本我与外界的分野。我开始告诉自己,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将与过去的悲欢告别,开启一段新的求学生涯。恰三月方至,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关于标化考试
我的绩点是申请时的优势,但是托福和GRE,在TOP10学校的申请者当中只能算是平平无奇,有时甚至是短板,大四上依然在与托福纠缠也给我的申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最后能申请到最顶尖的几所学校,也有相当的运气成分。当然我也可以认为,标化成绩并不是决定录取结果的最关键因素。不过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英语水平,尽早解决标化考试,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宽广的选择余地。
在托福和GRE是否需要报班学习这一问题上,我自己两种方式都试过,算是有一些经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自学过程中觉得难以摸清应试套路,或者自制力不够无法集中精力备考,那么报班学习会是适合的选择;如果你可以通过自己刷题和听取前辈的经验来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自己备考就可以了。
关于文书
文书是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究其原因,我自己揣测是因为,申请者中成绩顶尖、履历完美的比比皆是,那么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申请者的想法和视野、未来发展潜力、与项目间的匹配度、对项目的向往程度可能就会成为录取办公室考量的重要参考,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文书来展现。
PS/SOP是我自己申请过程中最大的焦虑之源和收获之源。我曾以为既然PS/SOP是讲述个人故事,那应该需要标新立异一些。但是我的PM却提醒我,PS/SOP还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申请文书,不必一味追求创新。后来,我也逐渐发现,述说一个真实的自己是最容易的,也会是效果最好的。同时,我也发觉强扭的文书相比之下会显得非常没有吸引力,这也迫使我反向选择,放弃了一些含金量虽高但可能并不适合我的项目。
回顾自己的申请过程,文书的修改和撰写贯穿始终,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我对自身以及未来项目的了解,也算是申请季的一种收获吧。
关于再来人
听说再来人是因为一位斯坦福大神学长的介绍。其实刚开始我寻求机构帮助的意愿平平,因为我已经对自己申请的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预期,对申请的时间轴也进行了初步的规划。但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文书作为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确实需要更了解国外高校、更精通英语写作的专业人士来帮忙把关。因此,再来人留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在申请的过程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去年10月,CD小哥哥与我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帮我确定选校名单。在他的介绍下,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申请趋势和英美两国的顶尖项目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甚至帮我规划了如果将来硕士毕业之后要去英国读博士,可以申请哪些奖学金,而这些都是我此前没有考虑过的。此后,我也时常向他请教各种各样的申请问题,小哥哥总是有问必答,非常耐心而有条理。
第二个片段是我和学术导师一起讨论第二稿文书的时候,她不仅又一次帮助我梳理行文思路,还指出了我文书核心立意的偏颇之处,这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在文书中展现的个人观点。这样的思考不仅提升了我的文书质量,而且对我之后的专业发展也颇有益处。
最后的最后,我想再次感谢申请路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亲朋好友,以及再来人的导师们。也衷心祝愿所有心怀梦想的学子们,都能在每一度山花烂漫的季节里如愿以偿。
关于教育科技专业
首先介绍一下教育科技这个专业,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教育科技(EdTech)的核心是用科技赋能教育,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和从业路径网上也有很多详尽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我在这里就简要提到一些自己做出选择时的考虑:
- 教育科技项目会涵盖在线教育产品设计等内容,和我在人机交互(HCI)方向的兴趣点比较契合;
- 教育科技属于教育学方向,比起对专业要求较高的HCI,对文科背景的同学会比较友好;
- 教育科技方向注重应用,是教育学的众多申请方向中最适合就业的方向之一;
- 教育科技几年前比较冷门,但近年来尤其在申请教育学的方向中有逐渐流行的趋势;
- 许多综合排名靠前的名校的教育学院都开设教育科技的项目,而科技强校CMU的教育科技项目METALS更是开设在了cs学院下。
我的申请规划
我是一个很擅长提前焦虑的人,所以从大二左右就开始考虑未来去向并着手准备。在大二暑假考下了TOEFL;大三参与了两个教育相关的创业和实践活动,选修了一些相关课程;大三暑假考下了GRE,并去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室暑研;大四上学期参与了教育公司产品的实习,同时着手申请。
申请不只是半年的努力,而是长期的储备和沉淀。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要尽早开始考虑和准备。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追求,和申请形势选择合适的方向;是想做科研还是要早点工作,为什么要出国等问题一定要想好。我做出决定的过程看似容易,其实经过了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和亲身探索,比如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各类科研创业和实习、参考学长学姐的规划等。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要兼听则明,勇敢尝试,最后确定比较明确的目标,更能在申请中集中时间和精力。迷茫和焦虑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探索和尝试。
我的申请背景
这里根据我个人感觉的重要程度排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专 业方向:
(1)软性背景
软性背景包括实习、科研、实践项目、相关课程等。这些内容会在申请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你的SOP和CV中,而且也可以帮你找到合适的推荐人。我从决定了大致的申请方向后,从大二开始就主动参与了一系列和申请方向相关的活动,包括支教项目、心理学科研项目、教育领域的创业和实习、教育学院的课程等。听上去可能有些功利,但是如果你的申请方向就是你的热情所在,那么相信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一定远大于申请背景的提升。
如何收获一份认可度更高的经历呢?首先,实习公司可以尽量找认可度较高的big name,比如微软亚研、好未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支教项目、实践项目等,单纯的“水”经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份经历中产生独立思考,体现个人的作用。比如在创业项目中你发挥了判断力和领导力、一个支教项目在你的推动下产生了创新和突破等,都会成为你申请的亮点。
(2)推荐信
推荐信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被重视的项目。有很多同学在申请中反复打磨文书,却没有认真寻找适合的推荐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和其他小伙伴交流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推荐信在申请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推荐信的选择上可以注重两点:海外推荐>国内推荐;小牛强推>大牛弱推。我的三封推荐信分别来自:国外暑研老板,实习产品组老板,教育学院课程教授。
我的实习领导在推荐信中对于我的工作能力给了非常正面的肯定,让我感动了好久,算是一封有力的强推荐信。至于暑研,一般外国教授会独立完成给你的推荐信,虽然无从得知这封信的内容,但是你仍然可以提供给教授一份暑研总结,列出你的贡献和思考,作为教授写作的基础。我认为除了在领域内非常有成就的大牛,其他推荐人不在于title多么高,重要的是推荐人足够了解你,能够给出具体、独特的评价,才是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
(3) PS或SOP、CV
关于PS或SOP(以下简称文书)和CV的关系,我的mentor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总结:申请就像是和学校谈恋爱,CV就是你的基本信息,学校成绩经历一目了然;而文书更像加了微信后翻翻你的朋友圈,看完能够认识一个立体的你,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合适。
因此,文书的核心不在于重复简历上的信息,而是要给学校讲好一个故事。选出你的2-3段经历,从中找到一条主线串起来,在叙述的时候可以尝试把故事讲的一波三折,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个人的思考,体现你的个人能力和与专业的匹配度。同时写文书的时候一定要反复阅读学校官网的要求,认真审题;并且一定要尽早开始文书的构思,留出修改甚至推翻重写的时间。
(4) G&T&GPA
三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项不够高可以把其他刷高一点。GPA不必拔尖,我在系里基本处于中上游的位置,绩点不够突出的同学不必担心;想要冲刺名校的同学最好可以达到GT 330+110;TOEFL口语最好能上26,在申请时可以跳过面试步骤;GRE的写作最好能到4.0,会比较稳妥。不过没达到也不会被卡,重要的还是前面几项。
再来人给我的帮助
再来人给予我的帮助在两方面:最直接的帮助就是缩小了信息差,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再来人不仅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文档库,包括优质的写作模版和指导,全方位支持申请中的所有文书和手续,还有非常贴心负责的班主任老师,在我各种拖延的时候督促我,在需要时第一时间给我准确的信息。
而最不可替代的帮助是强大的mentor资源,不仅有学术背景过硬的native speaker帮你润色语言,还有和你的背景和申请方向非常匹配的学术导师。在这里不知道怎么夸我的mentor姐姐了,不仅在申请的辅导方面十分专业并且经验丰富,而且还毫无保留地把行业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分享给我,让我全方面提升申请季的竞争力。
Mentor姐姐在文书的构思过程中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在前期的交流中,她仅仅通过提问的方式,就挖掘出了我经历中的亮点,让我的文书从选题和立意上都拔高了一个层次,也在结构和逻辑的衔接上下了很大功夫,让文章的严谨流畅程度都大幅度提升。在申请过程中感受到了她超强的洞察力和归纳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每次交流都收获很大。
后记
HGSE是3月的第一个周五公布结果,凌晨五点申请群里突然有了动静,我立刻摸黑掀开电脑。查看录取结果要先打开邮箱,点击链接,登陆账户,点击录取结果。这个流程太长以至于我看到彩花飘下来的时候,内心非常非常平静,直到我播放录取视频,几秒安静的片头之后一声 “Congratulations!”,清晰而响亮,我才终于有了实感,外面的天也恰好亮了。
申请结果代表了前段时间努力付出的收获,也更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新的挑战。这半年不仅仅是完成了几封文书了解了几所学校,更是一个重新向内探索自我,思考未来的过程。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人,感谢再来人,也祝愿所有学弟学妹能够拿到dream offer!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